四川大学商学院三年级的刘浩轩有一个出国留学的梦想,在进入“可持续城市系统”课程(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Program,以下简称“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共同学习之前,他说自己没想到一个课题研究带来的价值会远超梦想。
今年5月,在四川大学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和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川大江安校区发起了垃圾回收分类的小范围实验。
“尽管参与尝试的同学数量少,但反馈很积极。”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王玥月同学告诉记者,经过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川大校内的垃圾分类处于非常不完善的层面,仅有的简单分类是各区域保洁人员对纸盒、塑料瓶进行基础的粗回收,而学生层面没有任何的分类及垃圾减量行为。“希望通过学校与互联网垃圾回收企业合作的模式,让同学能有效参与垃圾回收分类。回收所得的部分收益,用于校方对口支援的贫困地区。”
今年4月,四川省出台《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省会城市和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推进生活垃圾强制性分类。具体而言,即在成都、德阳、广元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求达到35%以上。对此,不少个体和团体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四川大学进行小范围的垃圾回收分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个月 找到属于川大的垃圾回收模式
SUSP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发端于2015年斯坦福大学与四川大学合作的“全球城市发展项目”。垃圾分类是SUSP课程第三期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该课题组由来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吴玉章学院的8位同学组成,所研究的课程内容与专业学科联系不算太紧密。他们修一门没有学分的课,为的是把川大校园的垃圾回收分类做起来。经过7个月的努力,课题组实现了垃圾回收分类在校园的小规模尝试。
“最初,选修这门课,是期待课程结业时能去斯坦福大学交流的机会。”刘浩轩说,直到加入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后,他的期待有了变化,“大家一起为推动垃圾回收分类努力,渐渐发现得到了更多。”
“过去对环保的概念多是来自广告和宣传。对垃圾分类,只是非常模糊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 王玥月说,“在调研川大垃圾处理现状的时候,才清晰意识到‘垃圾围城’的困境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7年11月,课题组在两个校区通过访谈的方法对四川大学垃圾处理的现状做了一个初步了解。根据SUSP2017的研究结果,从2014到2016年的数据来看,川大人均产生的垃圾数量以每年约10%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校园内的垃圾桶有分类和混合两种,但即便是区分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最终都混合运送到两个校区内的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压缩后,垃圾会运往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
据垃圾分类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只有16%的调查对象会经常进行垃圾分类。
“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难的是不知道如何让同学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王玥月说,他们开始搜集国内外可借鉴的模式,“最感兴趣的学习对象是川师附小,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垃圾分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学会分类应该不难。”
然而,课题组在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垃圾回收在学校已形成了固定回收处理模式,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似乎变得不可能。
“思考如何开展川大垃圾分类回收,并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时,发现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模式比较理想。用户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分好类,交给前来收取的工作人员,随后奥北将把分好类的垃圾卖给回收厂,所得收益由奥北与用户共享。这种有反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王玥月说,“怎样让同学觉得不是简单的‘捡垃圾’,这很重要。”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即便自己参与垃圾的前端分类,后端粗放地处理方式也让他们觉得参与无意义。为打消同学的顾虑,课题组反复确认最终垃圾的去向。“通过手机可以随时看见垃圾去哪儿了,产生多少价值,这是一个很适合现在年轻人的垃圾回收方式。”
“为更适合川大,我们决定将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回收所获收益的80%与川大2012年开始对口扶贫的凉山州甘洛县结合起来。”王玥月说,这样一方面促进垃圾回收利用,创造更大价值,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大手牵小手,从垃圾分类到定点助学’活动。希望通过定点扶贫,拉近大学生与当地中学生的关系,建立一条有意义、有担当的扶贫资金线。”
不过,困难还远不止于此。在回收细节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同学参与源头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会影响传统模式下保洁阿姨清洁垃圾后的收入,同时校外垃圾回收车辆定期进入校园等细节,仍需要在未来的探索中逐步完善。
“课题组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号召那么多同学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王玥月说,他们决心与川大环保志愿者协会合作,“在号召力方面他们更专业。”
5月4日,课题组与川大江安管理委员会、后勤处、保卫处、围合管理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沟通,校方同意小范围试点的方案,在确定时间内让回收车驶入宿舍区。在川大环保志愿者协会同学的帮助下,发放102个专用垃圾袋给有兴趣参与的同学。5月24日和5月28 日,志愿者2次共收回75个垃圾袋,且回收垃圾都做了有效分类,未回收的则是由于垃圾数量不足。
“习惯是可以互相影响的。”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王雅墨告诉记者,一开始她把垃圾袋领回宿舍,舍友们参与的兴趣很小,“渐渐地大家都被我的坚持感染,开始和我一起学习分类。”
奥北环保进入川大江安校区进行垃圾回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垃圾下楼“难”?互联网式的“收垃圾”能否倒逼环保进程
假如把宿舍楼道的垃圾桶搬到楼下,再进行丢弃,你愿意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20位大学生,其中15位同学表示不愿意,3位表示愿意,2位表示无所谓。
记者了解到望江校区的通廊式学生宿舍楼修建年代较早,为方便同学生活,后勤管理部门将垃圾桶放置在每层楼道的固定位置。随着外卖进入学生生活越来越频繁后,垃圾处理的难度增加了。
“从环境卫生标准来看,这样的垃圾投放模式很不环保。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外卖在校园里越来越流行,厨余垃圾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副总范庆军告诉记者,当保洁人员把垃圾桶背下楼时,厨余垃圾就会沾染在他们衣服的后背上,“希望同学能把垃圾提下楼,但推行得很困难。”
“现在宿舍区的清洁阿姨都是50岁左右,每天把垃圾桶从6楼背下来,工作量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她们就有更多时间做公共区域保洁。但现在,每天需要花费两到三次进行楼上到楼下的转运处理。”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副主任九春华说,“50岁以下的保洁人员现在很难招聘到,可以想象她们的工作量。”
“垃圾下楼,其实是双赢。既利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帮助保洁人员减轻工作负担。”范庆军说,垃圾下楼在川大也不是没有成功过,在江安校区和华西校区就曾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现了。“如果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们环保意识提高,非常支持。”
在采访中,范庆军坦言,要想垃圾下楼、实现分类投放,还需要从学校的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和环保教育。同时,要实现长期、大范围的垃圾分类回收,更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形成一种工作合力。
一件变废为宝的好事难推行,一方面,与公众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或有垃圾分类意识但无垃圾分类常识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垃圾分类的“出口”不畅有关。那么,互联网式的“收垃圾”模式能否倒逼校园的环保进程呢?
川大望江校区的通廊式学生宿舍楼修建年代较早,为方便同学生活,
后勤管理部门将垃圾桶放置在每层楼道的固定位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了解到,通过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在奥北环保的帮助下实现垃圾分类。在小程序里,你可以找到附近的回收点,还可以互动提问。例如,废纸板、玻璃瓶能不能回收?问题发给公众号马上就能得到准确的回复。同时,在公众号上注册,领一个大环保袋回家,就可以参与垃圾分类,金属、织物、泡沫、塑料每种回收垃圾的价钱和处理方式都清晰地告知用户,收集满一大袋后放到回收点就不用再管了。
“5月24日,川大江安校区第一次收运一共53袋垃圾,重量166.76kg,收入284.86元。参与同学用一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哇!”奥北环保的负责人汪剑超说,如果全校参与,将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已有23所幼儿园、50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与我们合作。这些学校努力推动垃圾回收分类,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日常教育体系。”
“完善服务、信息互联网化,只做上面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经常会被问到,你们回收的资源都去了哪里,怎么处理。”在这件事上,汪剑超和团队一直尝试与更后端、更专业的回收伙伴合作。“分类的垃圾被送往不同的工厂,进行再加工,循环利用。欢迎大家来参观我们的分拣厂,通过手机就能追溯垃圾的去向。”
“参与环保,要让大家看见所得。”汪剑超说,还有一个能让同学参与的吸引力在于垃圾分类可以赚钱,收入直接进入微信账户。“我们把每一袋垃圾上的二维码扫了,用户的东西有多少有多重,最后这些重量会变成钱,钱返给用户。”
四川大学奥北模式的整体流程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垃圾就是城市矿藏 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6月6日,SUSP垃圾分类课题组带着自己亲手调研实践的研究成果去斯坦福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让学生走出去,是锻炼关注全球和本地行动很重要的一环。”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卢红雁老师说,“看到每一个学生能在这门课上经历特别有挑战、有意义的团队合作,完成自主学习,最终拿出一个让自己骄傲激动的作品,且这个作品不是藏在考试卷里的,而是可以拿来跟其他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汇报的一个成果,这是SUSP课程的意义所在。”
“大学参与并引导垃圾分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不容错过的环保教育契机。因为,学校和其他的机构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帮可爱的年轻人,这里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卢红雁说,在带领课题组一起与学校各部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积极性的包容和支持。她坦言,尽管收到的反馈很好,但目前并不会铺开摊子大干,还需要对整个模式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估。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大学按照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用垃圾、实验室垃圾处理原则,推进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具体包括,完善分类垃圾设施、优化垃圾转动方式、改造垃圾处理方式。今后将会同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后勤集团、社区办等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参与到校园垃圾分类工作中。同时,探索引入先进垃圾处理设备设施方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对校园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从而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
“垃圾分类这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能培养出既关心国际问题,又动手去做的年轻人。将来学生能说出在校期间做了多少天垃圾分类,节约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最终有多少价值服务于某贫困地区小学的建设。他们会为此骄傲。”卢红雁说,课题组探索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并追踪垃圾回收处理全链条。
“垃圾又叫城市矿藏,我们希望让城市变成一个矿藏,变成一座森林。城市自己要有能力,把自己产生的废弃物又变成资源送回来。”在卢红雁看来,用一门无学分课程去集结各个学院的同学参与学习和探索垃圾分类,“是因为我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是需要全社会、各个行业合力的推动。而环保教育对一所高校来说,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