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武汉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作为打造国际交往中心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武汉11个区25个社区试点建设国际化社区。半年过去了,武汉国际化社区建得怎么样?和普通社区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极目新闻记者近日走进社区探访。
国际社区宛如“地球村”,老外在汉“不见外”,社区居民与外籍友人一家亲。不同的肤色,一样的笑脸,外籍友人在汉感受到家的温暖。
1.国际社区宛如“小联合国”
在武汉经开区的门户腹地,东风大道高架下的三角湖东岸,拥有武汉最多外国家庭的居民区——金色港湾社区,已成为一座国际和谐社区。目前,这里有来自六个国家的外籍人士居住,他们文化各异,与中国居民相处也十分友好。
金色港湾社区成立于2006年,是武汉经开区最早的一批高档商业社区,总面积34万平方米,共有居民1.6万余名。中法合资企业神龙汽车的一些法籍工作人员就选择在此居住。
随着大量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经开区,外籍人士纷纷在金色港湾生活聚集,由此也带动了该区域国际学校、涉外机构的建设。
高峰时期,有来自美、法、德、英、日、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户、300余名外籍人士居住在此,金色港湾社区宛如一个小联合国。当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仍有60余名来自美、法、日、韩、喀麦隆的外籍人士在此生活。
建成伊始,这里便以塞纳河两岸街景为蓝本,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特色街区——武汉“法国街”,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基地。停泊在“法国街”西岸的海盗船,也是江城著名的“网红”打卡点。
在金色港湾小区3期4号门内,记者看到与众不同的“公安蓝”——金色港湾国际警务会(室)。这是全国第一家国际警务室,联合物业配备两名双语服务人员,为外籍人士提供户籍登记、落地登记、创业就业、法律、签证、医疗、教育等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据悉,湖北省常住外籍人士约2万人,其中81%的外国人在武汉,从业人数最多的是汽车行业。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是武汉市外籍人士最多的区域。
2.外籍友人体验非遗文化
金龙社区是江夏区唯一试点打造的国际化社区。走进金龙社区栗庙路阳光100小区,一块扇子形状的雕塑上中英文搭配的“和谐社区”四个大字尤为醒目,一旁的通道是社区文化走廊,二十四节气等传统非遗文化用中英双语图文展示。记者还注意到,社区多数商铺的名字也被制作成双语模式。
“金龙社区组建于2019年底,辖区有7291户,约一万三千人。”社区书记刘凡介绍,入选国际化社区创建点后,社区成立了双语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全部都是社区居民,既有外语专业的高校教师,也有具备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部分志愿者除了懂英语,还会日语、葡萄牙语等。
前不久,社区邀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雕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沈松柏来授课。外籍居民布鲁斯说,他对社区组织的雕花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非常感兴趣,让他大开眼界。“社区随处可见双语标牌,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友人接待中心、国际警务室等,我们办事非常方便。”布鲁斯说。
3.外籍老师免费教居民跳舞
刚入夜,永清街道新天地社区的外籍舞蹈老师尼克与欧弟早早来到御江苑中心会所,等待陆续到来的健身爱好者。晚7时不到,现场已经聚集了10多位居民,动感音乐响起,他们跟随老师跳尊巴健身操。“跟着尼克老师学尊巴健身操一年多了,体形变美了,最重要的是心理压力缓解了很多。”35岁的社区居民周女士对极目新闻记者说,“特别感谢两位外籍老师,他们在白天上完课后,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免费教我们,我们特别感动。”
尼克老师与欧弟3年前从菲律宾来到武汉,在新天地的迪莱诗舞蹈中心担任舞蹈老师。在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处过程中,他们逐渐喜欢上了武汉,也爱上了在新天地社区的生活。
在新天地社区,每逢节日,总能看到外籍人士与中国居民共同欢庆的身影。在今年举办的“新天地国际化社区中秋文化时尚邻里节”上,外籍友人与中国居民一起互动、做游戏,在精通多国语言的志愿者帮助下,不少“老外”现场学会了制作月饼和灯笼,还体验了汉服、投壶、草编、吹糖人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新奇体验。
永清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天地社区将遵循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原则,加快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提高居民参与度,将社区打造成为更加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社区。
4.老人跟着外教学英语
“hello”“welcome to Wuhan”……26日,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机安社区志愿服务角,20余位老年居民在志愿者带领下,练习英语口语,与外国友人交流文化习俗。
机安社区书记柳卫国介绍,前期摸排社区居民需求时,不少有英语基础的老年人提出,“想学英语,希望社区能组织开展中英口语交际类活动”。结合机安社区打造国际化社区进程,社区积极联系社会组织,请来外籍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提供英语培训志愿服务。
Kristy来自澳大利亚,来武汉多年,是辖区教培机构的一名外教老师。每到周末,Kristy都会作为志愿者,来到机安社区与居民一起进行口语交流,介绍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句式,引导社区老年人及社区工作者用英语介绍姓名、家庭、工作、爱好等内容。
“我年轻时学过英语,退休后,多年没练,已经生疏了。”现场,社区居民王婆婆提出了自身困惑,志愿者鼓励她练习英语发音,找回语感。在用简单日常用语交谈结束后,王婆婆得到老师的夸奖,十分开心。“好些年没碰过英语了,没想到今天也可以用外语和外国人聊天。”她说。
5.韩国夫妻在汉开餐馆
“在这个小区我体会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在武汉市汉阳区龙湖东岸社区万科汉阳国际C区生活了8年的李三甲感慨。今年65岁的李三甲来自韩国,他来到中国已经28年了。同时,他也是所在小区的志愿者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李三甲说,他喜欢山、喜欢水,所以选择在武汉定居。2013年定居龙湖东岸社区后,李三甲开了一家韩国美食餐馆。“我们社区的居民是餐馆的VIP顾客。”李三甲的妻子高先会笑呵呵地说。
社区的一些居民告诉记者,社区居委会不定时地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比如穿汉服、唱京剧、表演民族舞蹈等。李三甲为人慷慨,会把自己做的泡菜、辣炒年糕、紫菜卷等韩国美食送给周围的邻居。
“我们打造国际化社区,就是要给在此地的中外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也是让外国居民更好地融入进来。”龙湖东岸社区书记贺嫚说。龙湖东岸社区是2021年汉阳区首批两个国际化社区创建试点社区之一。
6.留学生成为社区志愿者
国际社区与普通社区究竟有哪些不一样?极目新闻记者近日走进永利yl8886官方网站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看到,服务中心内的标识和手册均采用双语。社区工作人员身着深蓝色冲锋衣,佩戴蓝色徽章。“我们的徽章是社区工作人员自己设计的,图案以代表和平的握手和麦穗为主。”社区书记韩小红指着身上的徽章说。
“我们是‘三高’社区,学历高、素质高、颜值高。”韩小红笑着对记者说。地大社区率先开展大学生挂职锻炼,从2017年至今已经有16名大学生参与了社区工作。“这些大学生可以无障碍地跟留学生交流。”韩小红介绍。
社区和地质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共建地大国际化社区国际交流中心,留学生在这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来中国两年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的何梓源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当着记者的面,何梓源和来自孟加拉国的多哈还“秀”了一把书法,分别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去年我还参与到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和中国的好朋友一起为居民服务。”何梓源兴奋地说。
江汉区万松街道云天社区临近武汉中央商务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最高峰曾经有200余名外国居民,目前还有40余人。为了加快国际化社区建设,社区成立了一支“云天外交官”志愿服务团队。
“志愿服务队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外语。”社区书记刘阳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
外国居民安平来自菲律宾,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留学生。他表示:“我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